Page 19 - 台電月刊2023年9月號
P. 19

 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於「2023 臺灣國際地熱論壇」表示,地熱是臺灣再生能源發展 的重要項目,近年已經陸續探勘地熱潛能區,期望中 油、台電等國營事業與民間公司、團體合作,國外廠 商也能成為合作夥伴,比照離岸風電模式,透過政府 的領導與規劃,使地熱技術有所突破,更歡迎各界提 供好的產業發展政策方向讓政府參考擬定。 地熱發電 可24小時持續發電的基載能源 地熱發電是透過地熱井引出受到加熱的地下水, 並利用蒸汽推動渦輪機運轉發電,可分為乾蒸汽式、 閃發式、雙循環式、混合循環式,臺灣的地熱條件適 合發展雙循環式系統。地熱發電的發電原理和火力發 電相似,差別是地熱發電以地熱為熱源,不需要燃料 和鍋爐,無需燃料成本,發電過程也不會產生二氧化 碳。然而,臺灣地熱發展仍然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地 熱資源分布不均勻、技術成本較高、地質條件要求嚴 格等,必須透過持續投入和技術創新,才能克服。 綜合研究所專員黃鐘表示,地球內部的加熱機 制,是源於星球形成時所產生的放射性衰變作用, 這些高溫熱能便是地熱,古早常用於加熱水或烘乾農 作物等用途,後來又使用地熱產生的蒸汽來推動發電 機,約於民國80年代,雙循環系統開始被推廣,藉 由熱源和工作流體有機溶劑兩個封閉循環的發電系 統,透過熱交換器以熱源加熱工作流體,使有機溶劑 汽化推動發電機組,達到發電目的。取出的地熱水在 完成熱交換後,會再灌回地底下,重新受地熱加熱, 永續循環使用。目前包括宜蘭仁澤地熱發電廠、清水 地熱發電廠等都是採用需要回注水的雙循環系統。 相較於風電及光電受限於自然與季節因素,地熱 更為可控且穩定,能24小時運轉,滿足最低用電量 的電力供應,是最有機會取代燃煤的基載能源。工業 技術研究院的相關研究指出,臺灣深層地熱的蘊藏潛 力達 30 GW,能紓解風電與光電的壓力,若能充分發 展,對於未來的再生能源供電情況將是很重要的一塊 拼圖。 集水區域 滲透 地熱水 地殼 地函 地核 溫泉 發電機 地熱形成原因 雙循環式發電系統 冷卻塔 熱交換器 雨水滲進透水岩層後被加熱成為地熱水,當岩層有破口,地熱水 衝出,量不多且分散的是溫泉,量大又集中的是噴泉,而高溫熱 水形成的蒸汽就是地熱。 仁澤地熱發電廠採地熱雙循環式發電系統,將地熱轉化成電能之 後,再將水注回地底下,達到資源再生。 No.729 TAIPOWER 17 噴泉 冷地下水 回 注 水 渦輪機 不透水岩層 透水岩層 不透水岩層 地 熱 水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