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台電月刊2023年3月號
P. 35

  賓,還有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總 經理王耀庭、副總經理郭天合、綜合研究所所長鍾 年勉,以及公眾服務處處長袁梅玲等台電成員多人 與會。 過去數年來,全球各國都在思考如何在2050年 達到淨零碳排的議題,中研院經過長期的研究分析, 在去年發布的《臺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中, 強調「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是臺灣推動淨零科 技的關鍵。廖俊智院長於簽署儀式中表示,「這項 MOU 不僅代表台電與中研院的進一步合作,更重要 的是臺灣走向淨零科技推展的一項關鍵里程碑。」 中研院與台電的關係密切,廖院長即曾多次拜會 台電,並親赴台中發電廠實地考察,而雙方人員也在 技術層面的交流相當頻繁。他強調,「由中研院團隊 投入的『去碳燃氫』技術,不只在臺灣,也會是全世 界淨零碳排的重要技術選項,擁有未來數十年的發展 潛力。現在加上台電的協助,研發端連結應用端會更 如虎添翼,相信很快能看到技術商業化、應用化,進 而提升國內零碳電力占比,找出解決綠電問題的嶄新 出路,還可成為技術領先全球的項目。」 研發去碳燃氫新技術 供電減碳新方向 台電於 111 年引進我國第 1 套混氫型微氣渦輪發 電系統,並成功混燒 10% 氫氣,產生潔淨低碳電力, 然而氫氣的來源若採用電解水的方式製氫,一方面要 考量耗用多餘電能的狀況,另一方面儲存輸送也是一 大問題。不過,中研院採用的天然氣甲烷裂解的去碳 燃氫技術,兼具提供潔淨氫能與固碳效益,且能利用 台電既有的天然氣和燃氣電廠基礎設施,又能帶來穩 定的電力供給,還可達到減碳等多項優勢。未來,只 須在電廠設置裂解甲烷製氫設備,並找出混氫參數, 發電機隨時就能投入運轉。 曾代理董事長指出,「由於國內用電密度高,即 使目前風、光電等再生能源順利發展,若要達到穩定 供電的目標,仍需要現有發電機組的配合。所以如何 妥善導入混氫燃料的同時做到減少排碳,就成為台電 的龐大需求。」為此,台電希望透過與中研院合作, 利用天然氣裂解持續穩定產製氫氣與固態碳的技術, 讓氫氣做為發電及工業使用,固態碳則可用於工業生 產原物料。考量其未來潛力,彼此應積極加快發展進 程,以及擴大規模量產,才能符合當前的發電現況。 不僅如此,裂解製氫亦可作為台電另一種調節電 網的「儲能」項目。因為裂解製氫需要使用電力,當 瞬時電力過剩,可投入製氫;一旦需要用電時,則可 再取氫發電,有利於電力即時調度,成為儲能系統的 其中一環。日後大量的再生能源併網後,氫能利用可 搭配台電的低碳同步機組,可望對於環境永續、淨零 排放帶來更多的成果表現。 MOU 初期的合作內容,將採技術示範,與台電 微氣渦輪機發電技術整合運用於分散式電網;後續則 將擴展規模,以去碳燃氫供給氫氣予國內電廠機組, 逐步提高混氫比率與氫供應量。除了預計於今年年底 與中研院合作生產的第一桶氫,並在興達電廠燃氣機 組進行氫氣混燒測試之外,接下來台電與中研院也會 在地熱、海洋能等綠能技術研究項目,進行更多的交 流與合作。   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在簽署儀式上提到,希望未 來透過與中研院的合作,利用新的製氫及固碳技術提升低碳電力 占比,以達成淨零排放政策下的發電需求。 TAIPOWER 33 No.723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