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台電月刊2022年11月號
P. 35

                      類、蝦類、貝類與植群等多元豐富的生態系統,才得 以成為鳥群的棲地。
從民國 94 年投入生態保育領域、103 年開始針對 永安溼地進行深入研究的台電綜合研究所化學與環 境研究室電業生態保育研究組組長洪健恆研究員, 指出永安溼地屬於人工溼地,天然條件包括為帶有 27‰鹽分的土壤,水源則來自降雨與周邊飼養海水 魚種的魚塭排水。他表示,「鹽田之所以有機會孕育 出生態體系、吸引生物聚集,魚塭排水是其中一項 關鍵,尤其鹽分在早期可以形成阻擋外來種入侵的 天然門檻,造就永安溼地成為一處值得學術研究完 整演替歷程的優良環境。」
探究生態發展歷程 尋找溼地保護之道
洪研究員進一步解釋,「由於溼地地形高低不平, 雨水流動會帶走土壤鹽分,造成不同區域鹽分濃淡不一 的條件,且隨著積水的產生,發展出平坦陸地與積水等 不同植物演替的路線。」初期一些對環境條件要求低的 先鋒植物,漸漸在水域、間歇性水域與平坦陸地的環境 出現,如蘆葦、巴拉草、海馬齒或是構樹、黃槿等陽性 物種,這些生長週期僅有兩三年的蘆葦、巴拉草在死 亡、傾倒後,又會帶來環境細部的改變,如養分、日 曬、溼度乃至於影響地貌等條件的差異化,促成下一波 不同植物演替的產生,成為鹽田轉變為溼地的起源。
歷經兩年時間現場實地分析、辨識等調查作業 後,洪研究員將永安溼地現有的植物生長區域,精 確繪製出分布圖,包含海茄冬、欖李等植群,還有 草生、喬木植被、人工防風林,以及與紅樹林伴生 的植物像是苦林磐、鯽魚膽等等。甚至也將胸高樹徑 大於五公分的欖李及喬木類一株株標記位置,以探 討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此外,亦記錄了近年來外來種 如銀合歡、大黍、田菁入侵的情況,其實也與演替 進程息息相關。
他強調,「我們必須蒐集充分而完整的資料,才 能進一步探討,並透過掌握演替進程,找出隱藏其中 的機制與影響因子,從研究的角度思考如何採取人工
方式調整演替階段。永安溼地即可採取剷平地勢較高 的區塊,有條件引進海水等方式,逆轉演替階段,不 但可防止外來種擴大,更有機會保護這處屬於臺灣的 珍貴鹽田草澤生態。」
以生態能力提升台電正面形象
洪研究員指出,「同樣是鹽田草澤的高美溼地, 近來陸化現象嚴重,一旦棲地單一化,物種也會單一 化,這就是所謂棲地保育的概念。」但為什麼保護永 安溼地很重要?他分別從世界、臺灣與台電的三大面 向說明,「首先,可向全世界展現我國於生態保育的 重大成果,從學術論文的發表到知識的共享,充分建 立臺灣在國際保育的地位;此外,臺灣需要多樣化的 地景資源,尤以現況來看,鹽田草澤在國內已是極其 珍稀的一種生態環境,需要更多的關注與保護。」
「長久以來,社會普遍不信任台電的生態能力,導 致電力設施興建困難,因此更要從生態的角度化解外界 疑慮。」洪研究員認為,「在 ESG 永續經營趨勢下,台 電可以從『服務社會』擴及『服務生物』,將永安溼地 經驗化為生態保育技術輸出,創造電業與生態共榮共和 的願景,逐步累積民眾信任,亦有助於推動電力建設, 將可從一個嶄新的出發點,實現穩定供電的目標。」
綜合研究所裡關心生態發展的研究者們,致力於 為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育創造共榮的可能性,投入海洋 牧場、珊瑚復育及海中造林等研究,打造科技與環境 共存的理想狀態,未來仍將持續投入電力與環境相關 議題之研究,朝向經濟與生態共榮的目標而努力。
台電綜合研究所洪健恆博士多年來持續觀察與記錄溼地生態的演 變。
TAIPOWER 33
 No.719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