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台電月刊2022年9月號
P. 35
位於3樓,因此還需利用大吊車將電纜線軸吊至3 樓,再利用滑板將電纜線軸移至G.I.S.室旁,過程相 當費力。電纜引至 3 樓 G.I.S. 樓地板時,由於進入角度 與樓地板平行,必須輔以固定式吊車及滑車,將電纜 吊高,儘可能與樓地口成垂直,電纜所需彎曲半徑方 足夠,不致傷及電纜安全。 電纜進入1~2樓管道間後,直接垂直進入地下1 樓電纜整理室,其中會經過 1~3 樓樓地板,為避免樓 地板電纜固定孔,尖銳 RC 及附屬鐵器刮傷電纜,經 班長與班員研議後,至市面尋覓青龍管(8"Ø),可 固定於樓地板口處保護電纜安全,並輔以拉吊機牽引 電纜進入青龍管內。進入 1 樓管道間後,因內部空間 高達 8 公尺,電纜以固定座固定於牆面,需搭設施工 架或電動升空車輔助施工,作業相當費力。再進入地 下1樓及2樓後,樓層高度降低至2公尺,轉彎半徑 勉強符合彎曲半徑之規定,但須與既設電纜線路交叉 處保持足夠之安全間距,並避免擾動送電線路而發生 跳脫停電事故,及保護施工人員之安全,延線不易, 區間內又有送電中電纜交叉情形,需以防爆毯包覆已 設送電中電纜線路,避免電纜碰撞而發生意外事故。 延放電纜最關鍵處在於必須在變壓器旁搭建施工 架,並於其上裝設拉吊機,將電纜頭由地下室引拉至 1樓D.TR處,並須維持足夠電纜長度裝設終端匣, 由於電纜長約30多公尺、1,000公斤左右,為支撐電 纜重量,防止電纜延放過程中向下滑落,在電纜離軸 時,於電纜尾端加裝拉線機牽引固定電纜,方能配合 施工過程之電纜移動。在使用拉吊機引拉電纜線同 時,3 樓 G.I.S. 室、1、2 樓管道間及地下 1 樓等施工人 員,均須使用拉線機同時拉線,讓電纜長度、彎曲半 徑及電纜曲度符合規定,方能如質如位固定電纜,此 時因欠缺技術人員,班長須於每個步驟進行中,隨時 在 1~3 樓及地下室間上下移動監視及指導工作人員, 做好保護電纜工作,工作極為艱辛。 師傅帶領 傳承核心技術 八連 D/S 擴增 D.TR 工程於民國 110 年 7 月開始施 作,110 年 10 月完成,施工完成送電後,可增加新北 市汐止及臺北市南港兩地區送電容量。這項工程皆以 D.TR 於有限空間內搭設施工架延拉電纜。 台電自有人力施作,工作按各樓層人力分布量,必須 有10~13名人力方能保障電纜施工安全,在本段6名 自營人力及第二工務段派員支援人力下,整合介面, 在全體班員同心協力,克服各項困難,完成增設連絡 線電纜延放之艱鉅任務,實屬難得,在此感謝北區施 工處第二工務段派員協助。 電纜機電工程之電纜延放、接續匣及終端匣施作 之良莠,影響電纜線路故障率及安全性甚鉅,精湛的 核心技術,無論自營施工或檢驗承攬商施工之品質, 皆為必備條件。在這次工程中,自營分隊(兼檢驗工 作)工地施工成員原有 11 名,現有自營施工有 6 名, 其中 4 名(包含 2 位班長)為 25 年至 35 年精湛技術人 力,經過長時間磨練,熟稔電纜核心技術,5名(包 含1位班長)支援161kV大潭~林口線及大安E/S相 關線路電纜機電檢驗工作,當中 3 名為新進學員班人 員,於去年報到後,在人力不足情況下,即投入現場 檢驗行列,電纜核心技術未臻純熟,但仍可監督工安 及電纜延放過程。不過,在鐵配件安裝、接續匣施作 及其他技術則超過其能力範圍,還需更多的歷練。考 量5~10年後,熟練資深技術人力陸續退休,細膩的 核心技術即可能消失於無形,因此,增加人力、強化 並傳承核心技術,至關重要,期許台電能將關鍵技術 有計畫地保存,有利未來長遠發展。 TAIPOWER 33 No.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