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台電月刊2022年9月號
P. 29
短期預測則可能是明天,或者一、兩個月內的變 化,台電多根據短期預測安排線路維修。不同期程的 負載預測,有不同的安排與規劃,如此才能使企業保 持在應有的軌道上。 非常態變常態 適時調整策略及作為 俗諺「計畫趕不上變化」、「世事無常」,這兩 年人們感受深刻。先是疫情突然爆發,全面性地影響 每個人的生活,也使工廠產線停工延遲機具交期;各 國不同的出入境管制,使國外工程師在過去一年裡幾 乎無法入臺,工程自然延宕。其次俄烏戰爭的影響也 擴及許多層面,例如燃料來源及進出口等,這是任何 預測無法看見的。 也因此,訂定備用的機制及標準相當重要,關乎 台電的風險承受能力,「就像是銀行裡的存款,在緊 急時可以提領出來運用。」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兼發言 人吳進忠說明,電源開發是長期規劃,不能只是剛好 滿足需求,若遇到前述的偶發情況,才能不受影響、 持續穩定供電。台電的備用機制分兩種,「備用供電 容量」依據每一年最高用電尖峰外加 15%,而「備轉 容量」則為10%,兩個數值差異5%是為機組故障維 修保留彈性。過去數十年這套機制一直運作得很好, 沒想到極端氣候影響愈來愈顯著,似乎也來到了必須 調整的階段。 近日媒體報導,臺灣未來可能只剩下夏天。吳發 言人表示,氣候變化亦是台電做預測的項目之一。從 紀錄中做比較,可以發現臺灣夏天確實愈來愈長,以 往大約6-9月是夏天,去年5月就已入夏;而在長期 的規律下,又有偶發的變化,今年4月氣溫偏高,5 月卻意外的涼爽。 台電根據過去氣候狀態排定機組檢修至每年 5 月 底,準備6月進入夏季時的用電尖峰,「但去年我們 就因此吃了虧,5 月提早進入高溫,可是當時還有許 多機組正在大修,加上各種因素互相疊加,導致最後 已無機組可用。」今年台電便將機組大修排程做了調 整,5月中已完成大部分的檢修。雖然看似容易,但 這意味著台電需要壓縮「備用供電容量」和「備轉容 量」之間的 5%,才能達到目標,必須以更高效能的 方式進行機組歲修、檢修,只要故障就立即24小時 搶修,同時配合調整預測及調度模式。「絕對沒有想 像中容易。」吳發言人說。 短、中期則會根據現況規劃各別的因應措施以 面對變動不定的每一天。利用各種方法管理需求端, 使供電與用電能達到同步的理想狀態。例如時間帶電 價,目的在使用戶盡量配合台電供電情形做尖、離峰 的用電調整;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則有月減 8 日、日 減 6 時、彈性夜減等不同方案;臨時減少用電措施, 是要求大用戶在必要時啟動自備的緊急供電系統;需 量競價則是提供輔助服務以穩定供電。這些方案都可 對應到不同的狀況,解決短期內或突發的事件。 舉例而言,再生能源發電占比提高是長期的既 定政策,訂定短、中期配套時就會呼應這項目標,時 間帶的挪移及費率訂定就是很好的例子。吳發言人表 示,再生能源的發展促進許多能源技術的創新,例如 過去台電沒想過醫院、商場、冷凍業,甚至溫泉旅館 也能進入到電力交易平台之中,提供緊急電力給台電 使用。 不管是哪一種預測模式,都會需要面對各種變化 及突發狀況,並做滾動調整。探究未來目標時,更應 著重其合理性,檢視相關策略是否確實可行。世界並 非一成不變,預測也難免有誤差,面對挑戰、持續向 前,是台電更重要的任務及存在的價值。 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兼發言人吳進忠說明台電用電預測及制定相應 的措施。 TAIPOWER 27 No.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