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台電月刊2022年9月號
P. 27
日本山坡地小水力發電方式 使用橡皮壩之倒伏特性可保留基準流量 及進行排砂,達到保護生態之作用。 「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理事長洪正中 過去擔任臺中市環保局長時期,所面對的最大挑戰 即是空污議題。由於深刻了解化石燃料的嚴重性, 洪正中自局長卸任退休後,便全力投入推廣再生能 源,除了創辦「臺灣環境公義協會」,亦促成臺、 日小水力技術交流。 洪正中提到,「目前日本全國約設有數千座小 水力發電設施,除了先天條件的優勢之外,另一方 面也是當地政府祭出誘因,帶動產業蓬勃發展。」 看好小水力在臺發展前景,自民國 106 年起陸續赴 日考察,緊接著以協會名義舉辦多場相關技術產官 學論壇,最後在110年3月,以促進臺灣小水力產 發展為宗旨,打造產業鏈、培育專業技術人才為任 務,集結國內多家水力設施、機電、設備商等產業 界與學界代表成立「台灣小水力綠能產業聯盟」, 至今(111)年會員人數已逾 120 人。 優點明確 利於廣泛設置 有別於仰賴晶片技術、易受天候影響的太陽 能發電,洪正中指出,「雖然小水力的設置須依地 理環境『量身訂做』,但小水力的優點包含運轉穩 定、發電時間長、維護成本少、環境影響低、不耗 用水源、不污染水質,且利於偏遠地區設置自給自 足的社區電廠,還可如同日月潭發電抽蓄機組的運 轉機制,將下池水抽取至上池實現儲能效果。」加 上臺灣自然條件優渥,光是濁水溪、高屏溪、淡水 河、大甲溪、曾文溪與秀姑巒溪等六大河川水系, 小水盟估計每條河川蘊藏 1GW、六大河川總計達 6GW 的潛力等待開發。 洪正中表示,「不只是天然條件,凡是落差位 能、流速動能豐沛的地點,都可以作為小水力設施 的運轉場域。」這包含農田水利常見的灌溉渠道, 河川水庫的水源進入自來水系統後的淨水場,以及 轉往配水場的輸送過程,甚至都市污水處理設施的 排放系統等,均可作為小水力發電的潛在場域。 洪正中指出,在日本相當成熟的山坡地小水 力發電技術非常適合引進臺灣,是未來小水盟的重 點推展項目。「在河川上游設取水堰、下游建發電 站,兩者之間於坡地以高壓鋼管串連水源,發電後 前池 發電站 取水堰(橡皮壩) 高壓鋼管 尾水放流 再將尾水放流的方式,一處河域有機會設置20至 30 座,不僅可兼顧生態保護,若搭配完善躉購回饋 機制,也能提高周邊山區住民的建置意願。」 循序漸進擴及全國 能源政策須平衡發展 「民國 97 年水利署公布過 47 處水力開發的潛 力地點,可惜當年政策並沒有後續規劃。」洪正中 提到,在105年前後,雲林農田水利會(現為雲林 農田水利管理處)曾委託台電於林內等區域灌溉渠 道,設立五處發電量為500kW至1,000kW的小水 力發電設施。 為了擴大推廣,政策開放2萬kW以下的小水 力設施讓民間參與。小水盟與掌管全國水域的經濟 部水利署,負責農田水利的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田 水利署等主管單位合作。現階段以農田水利系統的 成果最為顯著,目前已在苗栗、雲林、南投、嘉義 等地區評估選出27處高潛力地點,預計近期內集 中聯盟的產業資源,加速完成硬體設施、啟動運 轉,接下來仍會持續在全國尋找更多潛力地點。 儘管近日以來,全球氣候異常,歐美面臨乾 旱危機,國內也遭遇水情吃緊,各大水庫已將「發 電」為主改為「供水」為主。洪正中強調,「化石 燃料應用的減少勢在必行,再生能源的發電效能雖 然難免會受到氣候異常影響,但臺灣的能源政策應 平衡發展,水力、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都要同 步推行。在關鍵時刻,台電更要扮演技術、人才的 交流與支援角色,與民間產業齊心協力,共同為國 人創造出穩定用電的能源環境。」 No.717 TAIPOWER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