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台電月刊2023年9月號
P. 9
綠電剛需新時代 看見台電的改變 經濟部針對綠電發展趨勢曾指出,包括歐洲 商會、美國商會等外國主要商會,以及國際廠商如 Google、美光等,都明確表示對於再生能源的需求增 加。以RE100倡議為例,包括谷歌、蘋果、Meta及 微軟等龍頭公司都是主要成員,臺灣的科技供應鏈也 是重要供應商,都有相應的綠電需求,在在顯示綠電 已成為時下企業競爭力的剛性需求。 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出席「2023 台新淨零電力高峰論壇」時表示,建設再生能源是 全球能源發展的重要潮流,台電持續力推綠能,去 (111)年臺灣綠電占比已達 8.3%,再生能源發電量 238 億度,今(112)年預估上看 300 億度,且未來以 每年最少淨增加50億度的速度成長。到了2025年綠 電占比大約會超過15%,2050年依照國家發展委員 會的規劃,大概會占總體發電量的60-70%左右。而 美國公布碳費一噸55美元,目前台電發電成本高於 售電價格,如果以美國碳費為基準,納入電力碳排費 用,成本將會增加約0.8元/度,再生能源相較之下 更有競爭力。電價未即時以市場機制反映真實成本的 原因,是電價對於物價及通膨有連動效果,為避免未 來的輸入性通膨影響臺灣物價,目前由台電先吸收成 本,扮演「通膨消波塊」的角色,但長期來說仍必須 拉平。曾次長認為,臺灣能源政策應該保持開放,並 欣賞各種能源優點,觀察各國發展路徑去做跟進。 「淨零轉型不是歸零,而是新的開始!眾人持續 投入,將會是淨零規模化與加速化的重要動能。」曾 次長也在「ESG 永續台灣第三屆國際高峰會」提到, 《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部分條文修正近期三讀通過, 內容包括加速建物綠電設置、擴大離岸風電範圍以及 地熱專章等。臺灣淺層地熱潛能約為 32 GW,深層地 熱評估的潛力更高,將是未來10年的發展重點。此 外,台電規劃在2035年前,將台中火力發電廠的燃 煤機組以天然氣機組陸續替換,透過混氫技術,進一 步降低發電碳排量。面對電力淨零目標,台電除了提 升綠能供給,還須強化電網韌性與風險管理,同時培 植本土產業,進軍國際綠能設備市場。 經濟部次長兼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出席「2023 台新淨零電力高 峰論壇」時表示,除了提升零碳電力供給,也需要打造強韌電網 及落實風險管理。(天下雜誌提供) 政府宣布2050淨零排放目標後, 產業界人士 紛紛擔心未來綠電供應量將追不上需求,曾次長於 「2023 國泰永續金融暨氣候變遷高峰論壇」說明,這 幾年正處於密集建設期,2025 年後,再生能源供應預 計每年可增加80億度,以滿足企業需求。目前經濟 部訂出的目標,2025 年後太陽光電每年成長 2 GW 裝 置容量,相當於提供25億度綠電;離岸風電從2026 年起每年會有1.5GW併網,相當於提供55億度綠 電;僅風、光兩種再生能源,合計已可增加80億度 綠電。國際的淨零趨勢已經從氣候承諾轉往共同實踐 方向,未來政府在尋求技術解方時,必須關注加速放 大的解決方案,才能滿足淨零轉型需求。 以前臺灣幾乎所有的能源都要靠進口,過去20 年,臺灣綠電的成長幅度,大約每十年 1%,但是從 7 年前開始,政府積極布局綠能,現在風電與光電都源 自在地,「能源不用坐船來臺灣,就是減少碳排放。」 目前已有數百家企業提出未來 100% 使用綠電的需求, 曾代理董事長說:「綠電的時代,是真的來臨了!」 淨零時代關鍵七解方 創造電力永續 「風、光、熱、海、氫、儲、匯」分別代表風 電、光電、地熱、海洋能、氫能、儲能和碳匯,是能 源轉型的七個關鍵解方。為了翻轉臺灣目前依賴進口 No.729 TAIPOWER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