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台電月刊2022年12月號
P. 31
的計算,例如該設置多少容量的饋線,饋線費用又應 如何分攤並兼顧其公平性。
為提升配電饋線併網量,經蒐集光電案場智慧電 表發電率不超過90%裝置容量,故主動同意配電饋 線增加10%併網,再考量負載就地消耗,運用自動 化開關的供電數據,只要線路區段不過載,可額外再 增加 5% 以上的併網量,也就是運用智慧電網,便可 增加併網量 15% 以上。
儲能系統併網後,饋線管理又更加複雜了。儲能 系統的特性是可充可放,但充電時必須計為負載,因 此台電必須深入了解儲能充放電的特性,而蒐集與分 析許多案場的數據,以提高饋線利用率。
此外,還需考量各種電源與調度中心的配合, 才能維持供電穩定,然而全臺 5 萬多處再生能源案場 規模不一,且未來數年內案場只增不減。微小規模的 太陽能發電系統無法完全配合台電加裝設備,回傳光 電數據,台電除儘量降低裝置成本外,亦從管理面著 手,利用先進配電管理系統ADMS蒐集各種數據, 如此可再進一步精算饋線容量。
最後,陳副總強調,未來的電力市場充滿無限可 能,對台電與民間業者都是機會。
儲能與電力交易平台助綠能穩供
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於儲能系統議題中指 出,隨著再生能源發電量提高,間接性、夜尖峰對調 度及電網的衝擊不可小覷。事實上,再生能源最大的 問題不在發電量多寡,而在其不穩定,未來再生能源 持續併網,不穩定的問題也將更為凸顯。
為此,台電積極開發儲能系統。吳專總展示今年 3月發生的303停電事故時,所有的儲能系統以毫秒 的反應速度瞬間放電支撐頻率,由於當時儲能建置還 不足,後續仍有大規模停電,然而已可看出儲能系統 在穩定供電及能源轉型中的價值。
能源轉型是一定要走的路,全世界都有展綠的共 識。吳專總指出,台電很早就開始朝能源轉型的方向 努力,但只靠台電還不夠,所以需要建立機制讓外部 一起參與,一個有良好商業機制的平台,可以驅動民 間投入電力市場。台電的電力交易平台於去(110) 年底正式成立,目前已有數百民間業者投入,總交易 量亦快速成長,台電將繼續透過各種機制與創新務實 邁向淨零,也帶領臺灣產業一起展綠。
台電專業總工程師吳進忠說明 儲能系統之應用。
TAIPOWER 29
No.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