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台電月刊2022年11月號
P. 43
前很風光,宿舍裡每一間都住滿了人,甚至有自己的 幼兒園,還登上愛國獎券的封面,我甚至根本不知道 愛國獎券是什麼,讓我不禁好奇起在我還沒出生的那 個年代,協和發電廠到底在臺灣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在主管大力鼓勵之下,張佳恩開始查閱電廠保 留下來的歷史資料,還有前輩們熱心的分享經驗,慢 慢將協和電廠歷史串連起來,播客內容主要講協和發 電廠背景跟主要營運狀況,一直到現在的更新改建。 協和發電廠是目前全臺唯一燒重油的燃油電廠,在整 個電力系統中相當特別,協和廠區有非常多蜿蜒的山 路,她表示:「因為這樣的地形,我們打造出204公 尺高的煙囪,所以將主題命名為北海岸的高聳巨人, 從基隆港搭郵輪出海,可以遠遠看到電廠的三根煙 囪。」
在當年有著「雨都」之稱的基隆建廠時,建廠人 員得時常跟雨神搏鬥,穿著雨鞋踩著遍地爛泥,經歷 寸步難行的草創階段。播客中提到,建置 4 部燃重油 的發電機組,每小時可發出總共 200 萬瓩的電力,占 當時電力系統 12% 的發電量。
起停考驗同仁技術 純熟經驗應萬變
民國 74 年 4 部機全部商轉後,核能電廠與水力電 廠也相繼完成,離峰時間開始有了多餘電力,相較於 核能和燃煤電廠,燃油的發電成本偏高,電廠的營運 方式因此改為「二值制」每天起停運轉,非常考驗運 轉人員的操作技術,因為機組的起停,不是開關按一 下就有電,要將燃料從化學能轉為熱能,再轉為機械 能、再轉變為電能,才送到大家的家中,途中需要運 轉非常多設備,都要派人手動操作。
在晚上電力需求低時,把機組停下來;清晨的時 候,再啟動機組,這樣的日子從72年一直到81年, 持續了10年之久,總共做了大約6千多次的起停運 轉,成了電廠老前輩們刻苦銘心的回憶,更造就了一 群技術純熟的頂尖運轉高手。
讓同仁印象深刻的有 88 年的 729 及 921 兩次大停 電,事故當下除了靠同仁熟練的技術,將機組安全
的停下來之外,為了協助起動,上一班的人都自動 留下來幫忙,直到確定幫不上忙了才回家去查看家 裡的災情。
甚至還有電廠的眷屬打電話進來跟同仁說「家裡 沒電,你怎麼還不回家」,同仁只能回答:「家裡的 電沒來,你就先打給區處的電話通報,因為電廠還有 重要的工作要做。」讓聽到的人為之動容。
老兵榮譽退役 繼續陪伴民眾
民國108年12月31日,協和1號機及2號機正式 走入歷史,3、4 號機也將在未來幾年功成身退,但結 束只是另一個開始,張佳恩提到,協和發電廠將從燃 油電廠躍身為潔淨的天然氣電廠,能源轉型之外,更 力求營造友善的山、海、空景觀,採半開放式供在地 民眾觀光,還會結合基隆市政府的景觀規劃、白米甕 砲台及海景鐵馬道等休憩資源,將電廠主要設備採用 漸層綠色融入自然景觀中,打造出一個名為「希望的 綠岸電廠」。
張佳恩致詞時感性的說:「歡迎民眾走進電廠、 享用美味的協和冰棒,未來期望自己能親眼看見電 廠的轉變,也非常感謝電廠的長官同仁幫忙修飾作 品、提供錄音器材,才能得到評審賞識。希望藉由這 次的播客活動,讓更多台電人感受你我平凡又動人 的故事!」
張佳恩以協和發電廠為主角,述說一段動人的歷史,並榮獲心播 客出聲入化獎。右起台電副總經理徐造華、張佳恩、協和發電廠 副廠長陳勝利。
TAIPOWER 41
No.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