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台電月刊2022年9月號
P. 49
民國60年,臺灣退出聯合國,前總統蔣經 國緊接著推出十大建設,而發展建設,少不了電 力工程,在這樣的背景下,基隆協和發電廠應運 而生。 62年開始動工,於66年1月、12月先後完 成協和一號機、二號機,兩部裝置容量50萬瓩 的重油發電機組商轉。「到第三部機組商轉那 年,讓我印象深刻,經濟發展非常快速。」64 年 2 月進入台電、65 年 2 月參與協和機組試運轉的 供應經理林溥言說,69 年第三部機組商轉,一部 50 萬瓩的電力完全被經濟成長吃掉,理論上多了 一部機組應該可以增加備轉容量,結果那一年備 轉率還下降了。 林經理年輕時就北漂,從高雄初到基隆的印 象是「還很落後,路面不平,我們同事都說出門 坐公車像坐碰碰車一樣,很顛。」那個年代,協 和發電廠大概是基隆最重要的現代化建設,「當 時外出,居民聽到我們是協和的人,態度都會有 一點不一樣,雖然不到肅然起敬的程度,但確實 有一些敬重的感覺吧!」 協和發電廠從起建到現在,創造許多工作 機會,早年施工時每天有上千人進出工作,吃穿 用度帶動了地方經濟,許多基隆人都會有親友與 電廠沾上一些關係。而這些來自臺灣各地進入協 和工作的年輕人,很多也與在地人通婚,互動 良好。 協和發電廠與基隆的關係密切,不僅只表 現在日常生活裡,在硬體設施上,也投入許多 心力。協和發電廠所在的中山區及周邊數個里, 處處可見有台電捐助的設施,例如外木山連接 到萬里的觀光廊道中,從海岸線步道、邊坡修 復、停車場等建設和整修,均有台電回饋金的 捐助;其他如基隆火車站前的舊陸橋整建(現已 拆除)、電廠周邊部分的里民活動中心、居民休 閒活動場域、外木山漁村集會所等,台電回饋 金也都有所挹注。協和發電廠在地四十多年,留 下的不僅是經濟發展的軌跡,也是難以抹滅的 記憶。 移民特色的小吃文化 一群年輕人在基隆工作,假日相約的去處 大多是坐車到臺北玩,「基隆人放假也是到臺北 玩。」林經理說。除此之外,人聲鼎沸的廟口小 吃也曾到訪。 基隆就像是臺灣的玄關,許多「移民」都 從基隆上岸,基隆是他們對臺灣的第一印象,包 含早期來自福建、廣東的漢人、荷蘭人、西班牙 人、日本人及後來的國軍。這些移民來到臺灣也 帶來自身的文化,使得基隆至今仍有許多不同文 化的遺緒。 每日必須的吃食,或許最能展現基隆的文化 基因。除了閩南羹湯的飲食特色外,鼎邊趖、胡 椒餅及紅糟料理,是基隆廟口必吃,可溯源至福 州料理;雞捲、潤餅主要來自漳州,較少見的豆 簽,原形則是泉州特有的豆簽。 日本治理的時代,基隆更成為日本人進出臺 灣的玄關,來到基隆不可錯過的現炸甜不辣,可 做點心邊走邊吃,也能回家再製成不同的料理。 吉古拉(ちくわ,即竹輪)、營養三明治、咖哩 等都是日本人帶進來,從基隆擴散的產物。 而國軍來到基隆後,許多人也選擇在基隆落 腳,因此有了水餃、元宵、豆漿燒餅等來自移民 原鄉的飲食形式。早在日治時期,廟口小吃就已 有許多攤販,至今更發展成觀光景點,雖然經過 長時間的融合,原有的強烈特色可能逐漸模糊, 但在基隆,依然能看見各種文化在臺灣的縮影。 TAIPOWER 47 No.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