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電核能後端營運專屬網站

返回首頁返回首頁網站導覽

最新消息

:::

2025年4月韓國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現況

韓國現有26 座反應爐,總發電量為26百萬瓩,提供全國約1/3 的電力。是世界知名的核能國家之一,韓國的核能技術已廣泛出口到許多國家。目前,參與了阿聯酋第一座核電廠的建設,合約金額200 億美元( 約6,600 億新台幣)。

韓國現有26 座反應爐,總發電量為26百萬瓩,提供全國約1/3 的電力。

核能一直是韓國政府的戰略重點,但2017 年贏得選舉的文在寅總統提出45 年內逐步淘汰核能的政策。而2022 年3 月當選的尹錫悅總統,上任後廢除了這項政策,並設定到2030 年核能將提供至少30% 電力的目標。

放射性廢棄物管理

韓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公司(KRMC)於2009 年初依據《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法》成立,為解決韓國的放射性廢棄物管理與處置問題,特別是針對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達成全國共識,對產業通商資源部(MOTIE)負責。在此之前,一直是由韓國水力與核電公司(KHNP) 負責管理其所有的放射性廢棄物。2013 年年中,韓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公司更名為「韓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KORAD )」。

用過核子燃料

1988 年的《原子能法》確立一項原則,即根據發電量向韓國水力與核電公司徵收費用,以支付廢棄物管理與處置的成本,韓國核燃料也被徵收相關費用。這些費用由教育科學與技術部(MEST)徵收,並存入國家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基金。1998 年,核子環境技術研究所 (NETEC) 修訂廢棄物處理計畫,並獲得原子能委員會(AEC) 的批准。

用過核子燃料目前存放在每座反應爐現場,等待集中式中期貯存設施的建設,該設施預計於2050 年開始營運,最終容量將達到20,000 噸。韓國的用過核子燃料數量2015 年底時約14,000 噸,核電廠冷卻水池容量為12,000 噸,以上兩個數字中約有一半容量用於月城(Wolsong) 核電廠的Candu 型燃料。經過6 年的冷卻後,Candu 燃料將採用 MACSTOR/KN-400模組的乾式貯存方式。由於反應爐的貯存池已達到容量上限,特別是古里(Kori) 和韓蔚 (Hanul/Ulchin) 反應爐,也預計在其他地點對用過核子燃料進行乾式貯存。

2012 年11 月,核電廠針對待處置的用過核子燃料貯存問題展開民眾諮詢,因為當時反應爐的貯存容量已達71%。2013年10 月,由13 名核能專家、教授、市議員和一位私人環境監督機構的官員,正式成立用過核子燃料管理公眾參與委員會(PECOS),負責聽取公眾的意見並納入政策決策。根據PECOS 於2015 年6 月提出的建議,政府於2016 年5 月發布《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國家政策》。如果有合適且已完工的處置場,產業通商資源部也考慮將用過核子燃料運往海外處理。

由於韓國與美國簽署的原子能合作協議的限制,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海外進行再處理都是不可能的,該協議於2015 年6 月延長了20 年。韓國水力與核電公司認為海外再處理成本太高,這主要是由於運輸成本所致。

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現況

韓國的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現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瞭解:

1. 廢棄物來源
核電廠:韓國的高放射性廢棄物主要來自核電廠的運轉,特別是用過核子燃料。
醫療和工業用途:除了核能發電,醫療和工業應用也會產生一些放射性廢棄物。

2. 現行處置政策
深地層處置:韓國政府計畫在深地層設置永久性處置場,以安全存放高放射性廢棄物。
中期貯存:目前,核電廠運轉產生的用過核子燃料主要貯存在核電廠附近的中期貯存設施中。


韓國政府計畫在深地層設置永久性處置場,以安全存放高放射性廢棄物。
3. 進展與挑戰
選址問題:最終處置場的選址面臨社會與環境的挑戰,當地居民的反對意見常常影響進程。
技術發展:韓國在高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和貯存技術上持續進行研究,以提高安全性。

4. 國際合作
韓國也參與國際間的合作,與其他國家分享經驗,尋求最佳的處置方案。

5. 公眾參與

政府逐漸意識到公眾參與的重要性,努力增進透明度,讓民眾瞭解高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理過程。韓國在高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上仍面臨許多挑戰,但政府和相關機構正在積極尋找解決方案,以確保環境與公眾的安全。

韓國用過核子燃料管理計畫

在制訂用過核子燃料政策時,是綜合考量國內情況,例如經濟可行性、環境問題、保障安全的技術水準、公眾接受程度等;以及國際情況,例如與核擴散問題相關的政治和外交因素,透過公開討論而做出決策。

已知高放射性廢棄物需要大約10 萬年的時間才能達到安全狀態,而在此期間,人類在制度上管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目標是將處置設施建在地下深處500 至1,000公尺,地質條件良好並且遠離火山和地震的地方,以免影響人類與生態環境。

韓國高放最終處置設施選址

• 從1986 年開始,由韓國原子能研究所(KAERI)的前身—韓國能源技術研究院(KIER) 進行全國性調查。

• 原先並未明確將高、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設施選址分離,直至2004 年12 月17 日韓國原子能委員會第253 次會議決議,將兩者的處置場址分離,於2005 年選定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址。

• 依據產業通商資源部於2016 年公布的「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基本計畫( 草案)」,僅原則上規劃集中式貯存設施、特定場址型地下實驗室及最終處置場於同一場址,預計用12 年進行選址作業。該草案於2016年12 月送國會審查。

• 2021 年12 月,産業通商資源部公告「第二次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基本計畫案」,預計在啟動選址作業的37 年後完成處置場建造。

預計2028 年完成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選址

根據產業通商資源部2016 年5 月25 日公布的首份深層地質處置設施計畫路線圖,韓國將在2028 年完成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地質處置設施的選址工作,並在2053 年完成建設。根據2025 年2 月27 日通過的《高放射性廢棄物特別法案》,永久處置設施完工日期調整為2060 年。

韓國現有的26 座運轉中核電機組,每年產生超過700 噸用過核子燃料,各核電廠總計已貯存約1.4 萬噸用過核子燃料。韓國目前面臨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是如何管理用過核子燃料。因為各核電廠的用過核子燃料數量已逐步接近其貯存設施的設計容量。例如月城核電廠的用過核子燃料水池已貯滿,隨後使用乾式容器貯存用過核子燃料,而乾式貯存設施也於2019 年裝滿。該廠正準備擴建乾式貯存設施。新月城核電廠擁有韓國最大的用過核子燃料貯存容量。但該廠也將在2038 年達到貯存極限。

位於慶尚北道慶州(Gyeongju)的韓國首座中、低放射性廢棄物處置設施已於2015 年開始營運。由於民眾的反對,韓國尚未興建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設施。根據規劃,韓國未來將先建造一座用於研究地質處置安全性的地下實驗室,和一座中期貯存設施,然後再建造永久性最終處置設施。根據路線圖,願意在本地區建造處置場的地方政府可以提交申請。在進行場址適宜性研究之後,需要確定當地居民對建設處置場的態度。如果居民同意接受,則將對候選場址進行更詳細的調查,並從中選擇一個地點。

政府預計選址過程將需要花費至少12年時間。如果一切順利,集中式中期貯存設施將在2050 年運轉,而最終處置設施將在2060 年完成。


預計2060 年啟用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
預計2060 年啟用高放射性廢棄物最終處置設施

2022 年7 月20 日,產業通商資源部在首爾舉辦高放射性廢棄物研發路徑圖討論會。會議中說明韓國政府為落實高放射性廢棄物的管理,將從2023 年開始到2060年為止,共投入1.4 兆韓元 ( 約347.2 億新台幣 ) 用於研發計畫。

韓國的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技術與美國、瑞典與芬蘭等先進國家相比,運輸領域為84%;貯存領域為80%,但選址(62%) 和處置(57%) 技術水準仍然較低。因此,韓國政府規劃,除了到2022 年底已經投資的4,000 億韓元( 約99.2 億新台幣) 外,今後還將持續投入9,002 億韓元( 約223.2 億新台幣) 的研發費用;另外在地下研究設施建設上投入4,936 億韓元( 約122.4 億新台幣)。到2060 年為止共將追加投資約1.4兆韓元( 約347.2 億新台幣)。

太白市獲選為高放射性廢棄物地下研究設施所在地

2024 年12 月18 日,產業通商資源部和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決定在韓國東部江原道的太白市,地下500 公尺處設立地下實驗室。地下實驗室的目的是測試及研究高放射性廢棄物的處置系統,以及研發處置技術;未來將與處置設施分開設置,不會放置高放射性廢棄物。地下實驗室將於2026年至2032 年間建造,預計於2030 年有部分設施可開始使用,使用約20 年。

地下研究中心的選址如何決定

2021 年12 月第10 屆原子能振興委員會制定的《第二次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基本計畫》,和2024 年2 月第11 屆原子能振興委員會制定的《高放射性廢棄物研究開發路線圖》均計畫在不同的地點建造兩種類型的地下設施,一種用於研究;一種用於調查處置設施的場地特性。這次舉辦公開競賽,選定的地點就是這些用於研究的地下設施之一。

產業通商資源部和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於2024 年6 月開始徵集地下實驗室的申請。公開邀請採取競爭形式,由評估委員會對希望落腳的地方政府其優勢說明書和現場勘查結果進行評估,選出得分最高的地方政府 。太白市是唯一一個在2024 年8月2 日截止日期前向韓國森林開發署提交競標計畫的地方政府。

隨後,根據申請地區的優缺點進行選拔,並成立由20 名私人公民組成的選址評估委員會。評估委員會於2024 年11 月7 日至8 日對該地點進行實地考察。2024 年11 月20 日舉行太白市設施計畫說明會,評估委員會依據「母岩的適宜性」、「區域和位置的適當性」、「設置和施工的便利性」、「災害影響」、「對自然和生活環境的影響」、「對當地經濟的影響」和「居民的接受度」等8項標準,對太白市的計畫進行審查。

在此期間,於2024 年9 月至12 月在太白市進行候選場址的地球物理探測和鑽探調查,評估委員會於2024 年12 月11 日根據結果進行最終評估,結果表明太白市適合作為地下實驗室場址。根據最終評估結果,評估委員會於2024 年12 月18 日決定將地下實驗室設在太白市。
在此期間,於2024 年9 月至12 月在太白市進行候選場址的地球物理探測和鑽探調查,評估委員會於2024 年12 月11 日根據結果進行最終評估,結果表明太白市適合作為地下實驗室場址。根據最終評估結果,評估委員會於2024 年12 月18 日決定將地下實驗室設在太白市。

在此期間,於2024 年9 月至12 月在太白市進行候選場址的地球物理探測和鑽探調查,評估委員會於2024 年12 月11 日根據結果進行最終評估,結果表明太白市適合作為地下實驗室場址。根據最終評估結果,評估委員會於2024 年12 月18 日決定將地下實驗室設在太白市。

未來計畫和費用分攤

根據公開邀請時發行的公告,選定的地方政府(太白市)、產業通商資源部和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將針對最終條款進行談判,並於2024 年12 月前達成業務合作協議。該地下研究設施的地上、地下設施的設計和建設將由韓國政府承擔。政府計畫成本:約5,138億韓元(約127.4 億新台幣),而地上的商業設施、通往地下研究設施的道路以及電網建設等輔助設施,將由太白市出資和提供。

投入5,138 億韓元國家資金,打造單純的研究設施

研究用地下實驗室是為實施韓國獨特的深層地質環境和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政策,所開發的必要核心技術,純屬研究設施,不會放入高放射性廢棄物。建造這座用於研究目的的地下實驗室的計畫,將在初步可行性研究後於2026 年開始動工,預計2032 年完工。韓國政府與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於2024 年2 月確定了高放射性廢棄物研發路線圖,並從6 月開始進行公開徵求的程序,以選擇地下實驗室的建設地點進行研究。

建設候選地的選擇,是依照接受意向書與方案→實地考察、方案評估→現場踏勘結果→最終評估的順序進行。在評估時考量多種因素,例如:地點是否符合設置地下研究設施的目的;是否能將災害和周邊生活環境的影響降至最低;是否能與地方政府合作開發等。美國、德國、瑞典、瑞士、加拿大、比利時、法國、日本等8 個國家目前也有或曾經有此用於研究目的的地下研究設施。

韓國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表示:「確定地下研究設施的地點後,預計將其作為產、學、研合作研究的空間,確保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技術,並將其作為培養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專家的搖籃;同時也將作為一般民眾可以體驗類似高放射性廢棄物貯存設施的環境。」該設施開發的技術將在《高放射性廢棄物管理特別法》實施後,應用於高放射性廢棄物貯存設施的選址、建設及營運過程中。

高放射性廢棄物特別法案獲得通過

2025 年2 月27 日韓國國會全體會議通過《高放射性廢棄物特別法案》,該法案是在立法討論開始9 年後,透過執政黨和反對黨達成協議而頒布。法案規定高放射性廢物中期貯存設施將在2050 年前運轉,最終處置設施將在2060 年完工,因此韓國政府將根據法律的執行情況,正式啟動選址程序。

日韓國國會全體會議通過《高放射性廢棄物特別法案》,該法案是在立法討論開始9 年後,透過執政黨和反對黨達成協議而頒布。

為全國小學生舉辦輻射特別講座

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為提高全國小學生對輻射的認識,在全國舉辦以「日常生活中天然與人工輻射的故事」為主題的特別講座,並提供日常生活輻射測量服務,以及教育機構的捐贈活動。輻射特別講座在慶州、蔚珍、靈光等核電廠所在地區實施,後續將擴大到全國範圍,包括釜山、蔚山、春川等地。

特別講座的內容包含有關輻射概念、輻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的理論教育,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測量輻射的實驗、放射性廢棄物處理VR 體驗、元宇宙放射性廢棄物貯存參觀等體驗內容。

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的開放式創新平台

公眾或創投公司可以分享和利用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的內部資源,以所需的技術和創意成為共同創新和成長的地方。

KORAD 4.0- 測試平台
作為放射性廢棄物管理事業第4 次工業革命的成長空間,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開放其基礎設施,包括處置設施、地面支援設施、研究基礎設施作為試驗平台,也是驗證和測試每年創新技術性能的平台。

一、地面支援設施
地面支援設施是由接收、檢查運送至處置場的放射性廢棄物的主體設施,和協助處置設施特有功能的支援設施所組成。

二、放射性廢棄物處理設施第一期處置設施建於海平面以下130 公尺,由6 個直徑23.6 公尺、高50 公尺的圓柱形結構組成,總計可處置10 萬桶放射性廢棄物。

三、主要設施包括作業坑道、施工坑道、處置筒倉。

四、其他(運輸船、促銷中心等)「韓進Clean Nuri 號」是一艘2,600 噸級的放射性廢棄物專用運輸船,經由海路將核電廠的放射性廢棄物運送到放射性廢棄物處置場。

該運輸船專為事故發生時防止放射性物質洩漏而設計,配備有最好的安全設備,包括雙引擎、雙船體、最先進的導航設備和預防放射性物質洩漏的設備。

該運輸船專為事故發生時防止放射性物質洩漏而設計,配備有最好的安全設備,包括雙引擎、雙船體、最先進的導航設備和預防放射性物質洩漏的設備。

成立志工團體 多面向社會關懷行動

放射性廢棄物管理局設有「Clean Nuri」志工團,經常舉辦各種社區關懷活動,例如「愛心餐車」活動。志工團利用員工捐贈的愛心基金購買食品原料,並為當地的老年人提供午餐。與慶州房屋修復服務集團一起探訪低收入家庭,和因颱風而陷入危機的家庭。為他們更換、粉刷地板、修繕屋頂、環境清潔等。此外,Clean Nuri 志工團也為大田國家公墓進行環境淨化工作。在許多社區免費送煤球、泡菜,以及為老年人提供免費醫療服務等,以實質的行動讓民眾感受到溫暖的誠意與關懷。

Clean Nuri 志工團還訂有行為守則,所有成員秉持自己是與地區共同生活的社會夥伴,追求與當地居民共同的社會價值觀,與服務的民眾建立信任感與互助的情誼。結語韓國在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方面面臨極為嚴峻的挑戰,政府相關單位仍鍥而不捨地尋求解決方案,透過技術創新、專業培訓和透明運作,致力於提升安全性和民眾的信任,並承擔起相對應的社會責任。足以做為我國推動高放射性廢棄物處置的參考與借鏡。

出處:第26期核後端雙月刊 連結